上海正以一场全民参与的“我们一起修古桥”项目,为乡村古桥注入新生。
作为首发项目,浦东新区周浦镇的姚家店桥、蝤蛑桥、裕后桥、保佑桥已率先进入方案设计筹备阶段。
这场关乎古桥文脉赓续的行动,始于一场看似“小众”的调研。2025年3月,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启动“沪派江南-桥驿溯源”专题调研,初衷本是摸清上海乡村古桥家底。
然而,深入田野的发现却指向了更严峻的现实:有的古桥脱离原有水系与村民生活,沦为没有故事的摆设;有的因河道拓宽迁移后,失去了实用价值,珍贵石板流于杂草之间……这些景象让调研团队意识到,单纯的“盘家底”远远不够,“修复古桥”这一计划外的紧迫行动,由此破土而出。
现场踏勘交流
父亲卖田建桥,
他守桥讲史,
信念比石头还硬
在沪派江南水乡的传统元素和历史遗存中,此次调查初步梳理出的583座古桥超过400余座传统民居和180余株古树,堪称乡村遗存中的“大户”。但它们的分布却如星辰散落,遍及乡村村庄田野,不似古民居依托村落聚集。每一座桥,往往孤守一方水域、一段记忆,在村落与田野间显得尤为珍贵。
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蒲仪军,对嘉定区调研时与多位80岁以上原住民促膝长谈的场景记忆犹新。老人口述的点滴往事,如同散落的拼图被重新聚合,让模糊的村落历史变得具体可感。特别是古桥与周边的桥庙式空间共同构成的独特文化场域,在村民亲身经历的讲述中,得到了鲜活印证。
徐忠泽老人与怀公桥
相似的场景在金山区亭林镇浩光村再现。八旬老人徐忠泽自愿守护干涸河床上的“怀公桥”,时常向访客讲述这座桥与父亲徐蓉开的故事。民国十七年秋,木桥被毁,切断了村民通往松江的路。教书先生徐蓉开毅然变卖七亩良田,倾尽积蓄建起这座单跨石板桥。村民感念其恩德,将此桥命名为“怀公桥”,以铭记他的善举。如今桥下虽无流水,这座桥已化身为无私精神的具象丰碑。
华漕镇鹤龙桥
在闵行区华漕镇诸翟村,明末名士侯峒曾的后人侯传熙指着迁移后的鹤龙桥,讲述这座“一桥连两县”的古桥见证侯家先烈抗战的往事。该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是一座花岗石质单跨平梁桥,主桥面加阶梯引桥总长达18.8米,桥宽不足2米,桥身细长矫健,宛如游龙,曾穿老蟠龙港而过。据《紫隄村志》载,清代此地桥梁逾百座,老蟠龙港上的桥多以龙命名,蜿蜒通达蟠龙镇。后因城市建设,鹤龙桥被迁至原址55米外保护,从此告别跨河功能。
古桥的类型与形态,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文化史册,也是乡村历史的鲜活见证。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授、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研究员闫爱宾带领团队深入闵行、青浦等地调研后发现:空间上,古桥依托旧有水网而生,闵行区现存38座古桥,离市区越远保存越密集;存在形态上,既有嵌入日常生活、仍在服役的“活化石”,也有迁入公园、脱离原生环境的“标本”,更有架在干涸河床上,成为都市变迁中孤独“记忆锚点”的存在。
朱家角镇放生桥
朱家角镇的放生桥以72米的五跨石拱横跨淀浦河,气势磅礴,作为上海现存最大古桥,见证明清集镇的繁华。
七宝镇的蒲汇塘桥三跨连拱,与两岸商铺、茶馆相映成趣,桥身成为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”的生动舞台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细节中隐藏的文化密码。朱家角泰安桥建于明代,主要石材为武康石、青石,流线优美,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俱高。桥头曾是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“三圣殿前”,桥身两侧曾植有大小不等的石榴树——这本是古人用糯米浆拌石榴籽强化桥梁结构的智慧,取“石留”谐音祈愿桥体永固。
然而,2003年,拱桥变形坍塌。当地居民对倒塌原因的解释虽版本各异,却都指向一个关键事件:桥两侧的石榴树被砍,当夜桥便塌了。这些叙述虽非严谨的修缮史料,却生动展示了民间传统与传说如何在现代延续与衍变,不断生发出新的故事。
古桥的材质、结构里,镌刻着不同时代的交通需求、建筑技艺,蕴藏着江南人“与水共生”的生存智慧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栾峰强调,古桥的历史价值远不止于桥体本身。它既包含作为文物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——桥身铭文可补史阙,建筑工艺折射时代特征;更在于它串联起的周边环境、民俗故事与居民生活,是乡村历史价值特色节点的集中体现,是穿越乡村历史时空的标尺。
七宝镇蒲汇塘桥
村民建议进图纸,
修复全程可围观,
全民都是守桥人
在浦东新区周浦镇的田野上,四座古桥等待新生。作为“我们一起修古桥”的首发项目,姚家店桥斑驳的楹联、蝤蛑(yóu móu)桥隐世的刻字、裕后桥水泥的补痕、保佑桥优美的拱月弧度,都有望在这场全民参与的修复行动中重焕光彩。
选择这四座桥,有着务实的根基。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乡村处处长顾守柏表示:“周浦镇全域土地整治自2022年启动,区域规划蓝图已经编制完成,工程预算、工期均已明确,恰好为古桥修复提供了嵌入良机。”河道灌排工程可顺带清理桥边淤泥,农村道路项目能一并修通观桥步道、串联乡村景点,农田环境整治可以重塑古桥空间风貌。“我们不是孤零零地修一座桥,而是借整个区域改造的契机,让桥重新‘长’回乡村的肌理之中。”同时,古桥周边环绕迪士尼、周浦花海等旅游资源,修复后有望串联成线,形成更丰富的文旅体验。
这四座古桥各具特色与深厚底蕴:
姚家店桥(瓦南村北庄路东侧),始建于清雍正年间,民国重建。花岗石三跨平梁桥,长21米。整体状况良好,但中部桥板曾被水泥替换。亮点在于桥侧楹联刻字与装饰纹路清晰可辨。它跨黄泥浜连接两村,西邻乡村主路,河岸经水系整治,周边土地利用多样,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空间基础。
姚家店桥
蝤蛑桥(瓦南村132号附近),始建于清嘉庆年间,横跨历史河道“蝤蛑袅”。花岗石三跨平梁桥,长17米。桥体完整,刻字可见但有磨损且部分被管道遮挡。位置偏僻,远离主路,南北为耕地,东西连通农宅与乡野步道,乡野气息浓郁,适合营造静谧古朴的景观氛围。
蝤蛑(yóu móu)桥
裕后桥(瓦南村3组),乾隆初年由陆姓族人修建。双柱三孔石梁桥,长9米。保存状况一般,北侧桥面损毁后由水泥修补。主跨两侧有花纹,桥名“裕后桥”可辨,楹联模糊。周边无道路,但得益于市级土地平整、复垦、灌排、道路等工程覆盖,改造提升空间巨大。
裕后桥
保佑桥(北庄村一组与新场镇坦东村交界),始建于明弘治年间,清同治重建,浦东南部现存最古石拱桥,长18.9米。结构完整,江南风韵浓郁,两侧桥联及装饰清晰。跨五灶港连接两村,周边村落肌理良好,有传统老宅、桥头空间和乡土林盘。虽与其他三桥距离较远,但自身特色鲜明,历史底蕴深厚,极具打造独特游览空间的潜力。
保佑桥
这场修复行动,从启动之初就摒弃了“关起门来干”的模式,未来设计方案将向社会公示,村民的建议也会被认真记录。调研组甚至大胆提议:“修复过程向大众直播!”
古桥修复的首要难题,便是“钱从哪里来”。据了解,一块5米长的金山石市场价高达20万元,总体经费压力巨大。周浦镇的古桥修复实践,正探索构建一套“多元资金池”的解法。
“条线整合”是基础支撑。周浦镇正在推进的全域土地整治项目,包含土地复垦、水生态修复等内容,古桥修复可考虑纳入其中。例如,慢道建设计入“农村道路工程”,河道清淤与“灌排工程”合并申报,“乡村振兴专项资金”也可进一步向古桥倾斜。
政策红利将成为重要支撑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项目和资金的政策制定与出台,可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专业杠杆配资,与“五好两宜”和美乡村、“沪派江南”特色村落保护传承试点建设相结合,有望为古桥修复争取到宝贵的资金。
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